-
七月末的周口市地面温度超过50,女骑手们顶着烈日配送餐箱时,防晒冰袖早被汗水浸透,防暑包里的藿香正气水成了救命稻草。
市妇联在骑手之家投放的“娘家人暖新角”,真正戳中了女性户外劳动者的生存困境——这个群体全国超2000万人,80%以上遭遇过中暑、生理期无处休息、充电设备不足等基础保障缺失问题。

给冰袖花露水不过是治标,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新业态劳动者“隐形人”困境。
暖新角里备着卫生巾和红糖,看似简单的细节,实则在挑战传统劳动保障体系对女性生理需求的忽视。
快递行业统计数据显示,女性骑手日均工作时长比男性多1.2小时,哺乳期员工流失率高达73%,这些数据暴露出平台经济时代劳动权益保护的滞后性。
值得关注的是该行动选择了骑手之家作为载体。
这种依托现有站点进行改造的模式,比某些城市花重金建豪华驿站更实际。
去年郑州某区耗资百万打造的劳动者驿站日均使用不足3人次,问题就出在选址远离配送集中区。
周口的做法证明,把服务点嵌入劳动者必经动线,两平米的角落比二十平的独立空间更有温度。

不过防晒冰袖挡不住平台算法压迫。
有女骑手坦言,拿到防暑包当天就因为超时配送被扣了全天收入。
当防暑物资与订单超时惩罚机制并存时,关怀措施的价值就会打折扣。
真正要解决的是劳动强度与健康保障的结构性矛盾,比如推行高温时段强制休单制度,这在南京、杭州已有试点,值得借鉴。
那些摆在置物架上的针线包和充电器,暴露出平台企业基础保障的缺失程度。
头部外卖平台年报显示,每年花在骑手关怀上的预算平均每人不足15元,还不够买两盒藿香正气水。
妇联组织用具体行动倒逼企业责任回归,这种“娘家人”的较劲比送温暖更重要。

暖新角里的急救箱最好不要开封,但现实可能事与愿违。
去年夏季上海两周内发生7起骑手热射病事件,其中4例发生在有防暑物资的站点。
这说明物理降温解决不了系统性问题,需要建立行业性高温津贴制度。
深圳今年已明确户外工作者高温补贴标准,这种制度性保障比不定期的送清凉更可持续。
看着女骑手们晒出泛红脱皮的手臂拍照感谢,这种场景既温暖又心酸。
当38高温成为配送平台的业绩增长点,社会力量的关怀终究是杯水车薪。
或许该追问:为什么总是妇联在当“救火队员”?
劳动监察部门和企业工会的身影在哪里?
送清凉活动的最大价值,应该是照出那些缺席的责任方。
举报
